此时,辽军虽在军事上占据优势,但孤军深入,战线过长,后方不稳;宋朝虽在军事上处于劣势,但拥有庞大的人力、物力资源。双方都意识到,继续战争对自己不利,于是开始议和。经过多次谈判,宋辽双方最终达成协议:宋朝每年送给辽国银10万两、绢20万匹,双方约为兄弟之国,以白沟河为边界。因澶州亦名澶渊郡,史称澶渊之盟。
澶渊之盟的签订,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,此后宋辽边境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局面。双方在边境设立榷场,开展贸易活动。宋朝的瓷器、丝绸、茶叶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辽国,辽国的马匹、皮毛、羊等也流入宋朝。文化上,双方互派使者,诗词唱和,人员往来频繁,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。
第五章:庆历新政,变法先驱
宋仁宗庆历年间,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日益严重。官僚机构臃肿,官员数量庞大,财政支出巨大;军队数量虽多,但战斗力低下,对外战争屡战屡败;土地兼并严重,农民负担沉重,社会矛盾尖锐。
庆历三年(公元1043年),范仲淹、富弼、韩琦等大臣被宋仁宗任命为执政大臣,着手进行改革。范仲淹向宋仁宗上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,提出明黜陟、抑侥幸、精贡举、择长官、均公田、厚农桑、修武备、推恩信、重命令、减徭役等十项改革措施。
在整顿吏治方面,改革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,政绩优异者方可升迁;严格限制恩荫制度,防止官僚子弟无功受禄。在科举制度改革上,注重考察考生的策论和实际才能,减少诗赋的比重。在经济方面,鼓励兴修水利,发展农业生产;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。
然而,庆历新政触动了官僚贵族的利益,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。守旧派官员攻击范仲淹等人结党营私,称他们为朋党。宋仁宗在保守派的压力下,逐渐动摇。庆历五年(公元1045年),范仲淹、富弼、韩琦等改革派大臣先后被贬出京,各项改革措施也相继被废除,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。
虽然庆历新政失败了,但它揭开了北宋变法革新的序幕,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。
第六章:熙宁变法,风云激荡
庆历新政失败后,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愈发严峻。到宋神宗即位时,国库空虚,财政赤字严重,军队战斗力低下,社会矛盾尖锐。年轻的宋神宗赵顼急于改变现状,他听闻王安石在地方任职时政绩卓著,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成效显著,遂于熙宁元年(1068年),将王安石召至京师,询问治国之策。
王安石向宋神宗上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》,详细剖析了宋朝开国以来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方面的问题,并提出变风俗,立法度的主张。宋神宗对王安石的见解大为赞赏,任命他为参知政事,次年又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全权负责变法事宜。
熙宁二年(1069年),王安石开始推行变法,核心围绕富国、强兵、育才三大目标展开。在富国方面,推出青苗法,于每年青黄不接时,由政府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,既解决农民资金短缺问题,又增加政府财政收入;实施市易法,在开封等城市设立市易务,调控市场物价,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;推行方田均税法,重新丈量土地,按土地质量和数量征税,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和偷税漏税现象。
强兵措施中,保甲法最为重要。该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,十家为一保,五保为一大保,十大保为一都保,农闲时保丁进行军事训练,既节省了养兵费用,又加强了地方治安;裁兵法则对军队进行精简,裁汰老弱病残,提升军队战斗力;将兵法改变了以往更戍法造成的兵不知将,将不知兵的局面,由固定将领训练和指挥军队。
育才方面,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,废除明经科,进士科不再考诗赋,专考经义和时务策;设立明法科,鼓励士人学习法律。同时,整顿太学,编写《三经新义》作为教材,重新诠释儒家经典,培养适应变法需求的人才。
变法实施初期,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。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,中外府库,无不充衍;军队战斗力有所提升,熙河开边之战中,王韶率军收复熙、河、洮、岷等五州,拓地两千余里。然而,变法也遭到了以司马光、韩琦、富弼等为首的保守派强烈反对。
保守派认为青苗法是官府放高利贷,会加重百姓负担;市易法是与民争利;保甲法则扰民严重。双方围绕变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。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,指责变法侵官、生事、征利、拒谏,王安石则以《答司马谏议书》回应,强调变法的必要性和正当性。
随着变法的推进,新旧党争愈演愈烈。一些投机分子为谋取私利,打着变法旗号行苛政之事,使得变法逐渐偏离初衷,部分百姓也开始反对变法。熙宁九年(1076年),王安石因长子王雱病故,心灰意冷,辞去宰相之职。宋神宗去世后,年幼的宋哲宗即位,高太后垂帘听政,她重用司马光等保守派,将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几乎全部废除,史称元祐更化,熙宁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。
第七章:靖康之变,山河破碎
宋徽宗赵佶即位后,重用蔡京、童贯等奸臣,政治日益腐败。蔡京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,结党营私,卖官鬻爵,大肆搜刮民脂民膏;宋徽宗本人则沉迷于书画、园林,为修建艮岳,在全国范围内搜刮奇花异石,通过花石纲运往东京,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。
此时的北方,金国迅速崛起,于1125年灭掉辽国。金国在灭亡辽国后,将矛头指向宋朝。宋徽宗对金国的威胁毫无警惕,反而妄图联金灭辽以收复燕云十六州,与金国签订海上之盟。然而,宋军在与辽国作战时,战斗力低下的弱点暴露无遗,多次被辽军击败。金国见状,对宋朝更加轻视。
宣和七年(1125年)十月,金国分兵两路南下攻宋。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率领,直取燕京;西路军由完颜宗翰率领,进攻太原。消息传来,宋徽宗惊慌失措,急忙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桓,是为宋钦宗,改元靖康。
宋钦宗即位后,面对金军的进攻,朝廷内部战和不定。主战派李纲积极组织东京保卫战,成功击退了完颜宗望的第一次进攻。然而,宋钦宗却在主和派的怂恿下,罢免李纲,与金国签订屈辱的和约,答应割让太原、中山、河间三镇,并赔偿巨额金银。
靖康元年(1126年)八月,金国再次分兵两路南下。这一次,金军势如破竹,西路军攻破太原,东路军渡过黄河,直逼东京。宋钦宗此时又想起李纲,但李纲远在南方,一时难以赶回。靖康二年(1127年)正月,东京城破,金军在城内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
四月,金军押解着宋徽宗、宋钦宗及皇族、后妃、大臣等三千余人,还有大量的金银财宝、文物典籍北撤。北宋灭亡,这一事件史称靖康之变。宋徽宗在被押往金国的途中,望着破碎的山河,写下彻夜西风撼破扉,萧条孤影一灯微。家山回首三千里,目断天南无雁飞的凄凉诗句。
靖康之变给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,北方百姓流离失所,经济遭到严重破坏。然而,这场灾难也激发了南宋军民的抗金斗志,为南宋一百五十余年的抗金斗争拉开了序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