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:陈桥兵变,黄袍加身
后周显德七年(公元960年)正月初一,开封城内张灯结彩,却被一则紧急军报打破了节日的喜庆。镇州(今河北正定)、定州传来急报,称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。宰相范质、王溥未及核实,便仓促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统率禁军北上御敌。
此时的赵匡胤,已在军中经营多年,麾下石守信、王审琦等将领皆为其心腹。大军行至陈桥驿(今河南封丘东南)时,夜幕降临,寒风呼啸。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与谋士赵普,暗中在将士中散布言论:今皇帝幼弱,不能亲政,我们为国效力破敌,有谁知晓不如先拥立点检为皇帝,然后再出发北征。将士们群情激奋,纷纷响应。
次日清晨,赵匡胤酒醉方醒,尚未起身,便被一阵喧闹声惊醒。只见一群将士手持兵器,列队于帐外,高呼:诸将无主,愿策大尉为天子!未等赵匡胤开口,赵光义与赵普已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。众将士立即跪地叩拜,三呼万岁。赵匡胤装作被迫的样子,对将士们说:你们自贪富贵,立我为天子,能听从我的命令,我就做皇帝,不然,我就不做。将士们齐声回答:惟命是听!
赵匡胤率军返回开封,守卫都城的石守信、王审琦等禁军将领,本就是他的亲信,立即打开城门迎接。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,赵匡胤正式称帝,改国号为宋,年号建隆,史称北宋。
登基后的赵匡胤,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。内部,后周旧臣虽表面臣服,但心中多有不服;外部,南方有南唐、吴越、后蜀等割据政权,北方则有虎视眈眈的辽国与北汉。为稳固统治,赵匡胤采取了先南后北,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。他首先平定了李筠、李重进的叛乱,稳定了内部局势。随后,派慕容延钊、李处耘率军出征,以假道灭虢之计,灭亡荆南(南平)和湖南(武平)政权,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。
第二章:杯酒释兵权,文治开端
建隆二年(公元961年)秋,开封皇宫内的御花园中,桂香四溢。赵匡胤设宴款待石守信、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。酒过三巡,赵匡胤突然屏退左右,感慨道:若不是靠诸位出力,我哪能有今日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,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,我整夜都不敢安枕而卧啊!
石守信等人忙问其故,赵匡胤长叹一声:这皇帝宝座,谁不想要呢众人听出话中之意,慌忙跪地磕头:陛下何出此言,如今天命已定,谁还敢有异心赵匡胤摇摇头说:你们虽无异心,但若麾下将士贪图富贵,将黄袍加在你们身上,你们即使不想当皇帝,恐怕也不行了。
石守信等人惊恐万分,泪流满面地请求赵匡胤指明一条生路。赵匡胤缓缓说道:人生在世,犹如白驹过隙,所求不过富贵享乐,荫及子孙。你们不如交出兵权,到地方去,多置良田美宅,为子孙立长远产业;同时多买些歌姬舞女,日夜饮酒相欢,以终天年。我与你们再结为婚姻,君臣之间,两无猜疑,上下相安,这样不是很好吗
次日,石守信等人便上表声称自己患病,纷纷要求解除兵权。赵匡胤欣然应允,免去他们的禁军职务,改任地方节度使。同时,赵匡胤还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,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,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,皇权对禁军的控制大大加强;在地方,派文臣担任知州,设通判监督,财政上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。
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,赵匡胤大力推行文治。他重用赵普、薛居正等文臣,完善科举制度,扩大取士规模。赵匡胤曾立下石碑,要求后世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,为文人营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。在他的倡导下,宋朝文化氛围日益浓厚,诗词、绘画、书法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,为日后的文化盛世奠定了基础。
第三章:雍熙北伐,壮志未酬
太平兴国四年(公元979年),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,灭亡北汉,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,基本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统一。然而,北方的辽国占据着燕云十六州(今北京、天津至山西、河北北部一带),始终是宋朝的心腹大患。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,是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,失去此地,宋朝北方门户洞开,辽国骑兵可长驱直入。
雍熙三年(公元986年),赵光义认为时机成熟,决定兵分三路北伐辽国,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。东路军以曹彬为统帅,率主力军出雄州(今河北雄县);中路军以田重进为统帅,出飞狐(今河北涞源);西路军以潘美为统帅,杨业为副帅,出雁门关(今山西代县)。
战争初期,宋军进展顺利。西路军杨业部连战连捷,收复云州(今山西大同)、应州(今山西应县)、寰州(今山西朔州东)、朔州(今山西朔州)等州;中路军田重进也在飞狐口击败辽军,攻占蔚州(今河北蔚县)。东路军曹彬则因孤军冒进,在涿州(今河北涿州)被辽军击败,退至雄州。
赵光义得知东路军失利后,急令各军撤退。此时,辽军开始反击,西路军奉命掩护云、应等州百姓内迁。杨业建议分兵应州,诱使辽军向东,再以强弩手扼守石碣谷口,阻击辽军。但监军王侁却讥讽杨业:君侯素号无敌,今见敌逗挠不战,得非有他志乎杨业无奈,只得率军出击。临行前,他与潘美约定,在陈家谷口(今山西宁武)设伏接应。
杨业率军与辽军激战,因寡不敌众,且未得到援军,最终退至陈家谷口。然而,此时的陈家谷口早已空无一人,原来潘美、王侁等以为辽军已退,便率军撤离。杨业孤立无援,力战被俘,绝食三日而死。他的儿子杨延玉也战死沙场,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。雍熙北伐的失利,不仅使宋朝损失惨重,也让宋朝对辽国由进攻转为防御,守内虚外的政策更加稳固。
第四章:澶渊之盟,百年和平
景德元年(公元1004年)秋,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,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,一路势如破竹,很快就打到了澶州(今河南濮阳)城下,距东京开封仅一河之隔。消息传来,开封城内人心惶惶,朝廷上下一片慌乱。
data-fanqie-type=pay_tag>
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(今江苏南京),枢密副使陈尧叟提议迁都成都,以避辽军锋芒。宰相寇准坚决反对,力劝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:陛下神武,将臣协和,若大驾亲征,贼自当遁去。不然,出奇以挠其谋,坚守以老其师,劳佚之势,我得胜算矣。奈何弃庙社欲幸楚、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,贼乘势深入,天下可复保耶
在寇准的再三劝说下,宋真宗勉强同意亲征。当宋真宗的车驾抵达澶州时,宋军将士士气大振,高呼万岁,声闻数十里。辽军大将萧挞凛在察看地形时,被宋军床子弩射中,重伤而死,辽军士气受挫。
此时,辽军虽在军事上占据优势,但孤军深入,战线过长,后方不稳;宋朝虽在军事上处于劣势,但拥有庞大的人力、物力资源。双方都意识到,继续战争对自己不利,于是开始议和。经过多次谈判,宋辽双方最终达成协议:宋朝每年送给辽国银10万两、绢20万匹,双方约为兄弟之国,以白沟河为边界。因澶州亦名澶渊郡,史称澶渊之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