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绿文学

可绿文学>大争之世:战国风云录 > 第一章(第1页)

第一章(第1页)

第一章:晋阳烽火起

公元前455年,晋国大地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中。智氏家族家主智伯瑶手持青铜剑,站在巍峨的中军大帐前,目光如炬地扫视着麾下将领。此时的智氏,凭借几代人的经营,已是晋国四大家族之首,势力远超韩、赵、魏三家

智伯瑶野心勃勃,为了增强智氏实力,他以复兴晋国霸业为名,向韩康子、魏桓子提出每家献出一万户封邑与土地归公。韩康子本欲拒绝,谋士段规进谏道:智伯贪而好利,若不献地,必遭兵祸。不如先予之,待其骄横更甚,再联合他族共击之。韩康子权衡再三,献出了万户封邑。魏桓子起初也不愿屈服,家臣任章劝说道:将欲败之,必姑辅之;将欲取之,必姑与之。魏桓子无奈之下,也交出土地。

轮到赵氏时,赵襄子态度强硬地拒绝:土地乃先祖所传,不可轻易与人!智伯瑶勃然大怒,立即联合韩、魏两家,率大军兵临晋阳城下。晋阳是赵氏经营多年的根据地,城墙坚固,粮草充足。守将张孟谈向赵襄子献策:晋阳百姓素受赵氏恩惠,可发动民众加固城防。赵襄子亲自安抚百姓,动员全城男女老少参与防御,城中士气高涨。

智伯瑶指挥联军连续攻城三月,却久攻不下。一日,他巡视晋阳周边地形,见晋水绕城而过,心中顿生毒计——掘开晋水堤坝,水淹晋阳!滔滔洪水灌入城中,晋阳百姓悬釜而炊,易子而食,但依然坚守城池。赵襄子心急如焚,张孟谈主动请缨:臣愿出城,游说韩、魏反戈。

张孟谈趁夜色潜入韩、魏军营,对韩康子、魏桓子晓以利害:今日智伯引水灌晋阳,明日便可灌平阳(韩氏都城)、安邑(魏氏都城)!唇亡齿寒,望二位主公三思。韩、魏本就对智伯瑶的霸道心怀不满,经此劝说,决定与赵氏结盟。公元前453年,赵、韩、魏三家联军趁夜突袭智氏大营,智伯瑶兵败被杀,智氏家族惨遭灭族。此战过后,三家瓜分智氏土地,晋国名存实亡,战国时代的大幕正式拉开。

第二章:商鞅入秦变法

公元前361年,秦国栎阳城外,一辆简陋的马车缓缓驶入。车上坐着的,正是卫国庶公子卫鞅,他听闻秦孝公颁布《求贤令》,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,吾且尊官,与之分土,遂西行入秦。

秦孝公与卫鞅初次会面,卫鞅大谈帝道王道,孝公听得昏昏欲睡;第二次见面,卫鞅讲霸道,孝公稍有兴趣;第三次,卫鞅直击要害,阐述法家强国之术,孝公听得入神,膝盖不知不觉向前挪动,两人畅谈三日三夜。秦孝公被卫鞅的变法主张深深打动,决定重用他推行变法。

公元前356年,卫鞅被任命为左庶长,开始第一次变法。他颁布《垦草令》,鼓励开垦荒地,重农抑商,规定僇力本业,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;事末利及怠而贫者,举以为收孥。同时推行什伍连坐法,令民为什伍,而相牧司连坐,一家犯法,十家连坐。这些举措极大地触动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,甘龙、杜挚等老臣纷纷反对:利不百,不变法;功不十,不易器。法古无过,循礼无邪!卫鞅针锋相对: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法古。汤武之王也,不循古而兴;殷夏之灭也,不易礼而亡。在秦孝公的支持下,变法得以推行。

第一次变法初见成效后,公元前350年,卫鞅开始第二次变法。他废除井田制,开阡陌封疆,允许土地自由买卖;迁都咸阳,修建宫殿,加强对全国的控制;推行县制,集小都乡邑聚为县,由国君直接任命县令,打破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。变法期间,太子驷犯法,卫鞅为树立新法权威,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施以劓刑,对公孙贾处以黥刑。此举震动秦国,百姓对新法不敢稍有触犯。

经过二十年变法,秦国道不拾遗,山无盗贼,家给人足。民勇于公战,怯于私斗,乡邑大治

,从一个偏居西陲的弱国,一跃成为虎狼之师。卫鞅因功受封于商,号为商君,史称商鞅。

第三章:苏秦合纵六国

洛阳城外的一间破旧茅屋内,苏秦正对着铜镜整理衣装。他曾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,下山后游历多年却一事无成,归家时赢滕履蹻,负书担橐,形容枯槁,面目犁黑,状有归色,受尽家人冷眼。但苏秦并未气馁,他乃夜发书,陈箧数十,得太公阴符之谋,伏而诵之,简练以为揣摩,甚至读书欲睡,引锥自刺其股,血流至足

学成之后,苏秦先游说周显王,因周人轻视他,未能成功;又前往秦国,此时秦孝公已死,秦惠王忌惮辩士,拒绝了苏秦并诸侯,吞天下,称帝而治的建议。屡遭挫折的苏秦并未放弃,他将目光转向山东六国,决定以合纵之策对抗强秦。

公元前334年,苏秦首先来到燕国,对燕文侯说:燕东有朝鲜、辽东,北有林胡、楼烦,西有云中、九原,南有滹沱、易水,地方二千余里,带甲数十万……然秦不敢攻燕者,畏赵之蔽其南也。今赵之攻燕也,发号出令,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。故愿大王与赵从亲,天下为一,则燕国必无患矣。燕文侯被说服,资助苏秦前往赵国。

在赵国,苏秦向赵肃侯分析:山东之国,莫强于赵,赵地方二千余里,带甲数十万,车千乘,骑万匹,粟支数年……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赵,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,畏韩、魏之议其后也。今秦攻韩、魏,无有名山大川之限,稍蚕食之,传国都而止。韩、魏不能支秦,必入臣于秦。秦无韩、魏之规,则祸必中于赵矣。他建议赵国联合六国,六国从亲以摈秦,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。赵肃侯大喜,封苏秦为武安君,资助他游说其他四国。

苏秦又相继说服韩宣王、魏襄王、齐宣王、楚威王。公元前333年,六国在洹水之滨会盟,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,佩戴六国相印,纵合则楚王,横成则秦帝,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。苏秦衣锦还乡时,父母闻之,清宫除道,张乐设饮,郊迎三十里;妻侧目而视,倾耳而听;嫂蛇行匍伏,四拜自跪而谢,尽显世态炎凉。

第四章:长平血色残阳

公元前262年,秦国攻占韩国野王,将韩国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切断。韩桓惠王惊恐之下,欲将上党献给秦国求和。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,他对百姓说:秦蚕食韩地,韩不能应。上党去韩远,道绝,其吏民皆安为赵,不欲为秦。于是将上党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