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ta-fanqie-type=pay_tag>
武则天成为皇后后,开始逐渐参与朝政。显庆五年(660年),李治因病不能处理政务,将部分朝政交给武则天处理。从此,武则天的权力不断扩大,逐渐走上政治舞台的中心。在对外战争方面,李治时期唐朝疆域进一步扩大。苏定方率军灭亡西突厥,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中亚;刘仁轨在白江口之战中大败日本军队,奠定了东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。永徽年间,唐朝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,史称永徽之治,它既继承了贞观之治的成果,又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。
第五章:女皇临朝,武周风云
显庆五年(660年)后,唐高宗李治因风眩病日益严重,将越来越多的政务交给武则天处理。武则天趁机培养自己的势力,提拔许敬宗、李义府等亲信,逐渐掌控了朝政大权。弘道元年(683年),李治驾崩,临终前遗诏太子李显即位,军国大事有不决者,兼取武后处分。
李显即位后,是为唐中宗,但他试图摆脱武则天的控制,重用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。武则天大怒,光宅元年(684年),废李显为庐陵王,立李旦为帝,是为唐睿宗。然而,李旦只是傀儡,朝政完全由武则天把持。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,武则天大开告密之门,重用酷吏周兴、来俊臣等人,打击李唐宗室和反对她的大臣。许多皇亲国戚、朝廷重臣被诬陷谋反,惨遭杀害。
垂拱四年(688年),武则天加尊号为圣母神皇,距离皇位仅一步之遥。琅琊王李冲、越王李贞等李唐宗室起兵反抗,但很快被武则天镇压。载初元年(690年),武则天正式称帝,改国号为周,定都洛阳,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。
武则天称帝后,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。在政治上,她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,开创殿试和武举,选拔了大量人才,如姚崇、宋璟、狄仁杰等,这些人后来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支柱。她还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,严惩贪污腐败。经济上,重视农业生产,鼓励垦荒,下令减免农民的赋税和徭役。文化上,大力推崇佛教,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庙,如洛阳的龙门石窟、长安的大雁塔等,佛教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。
然而,武则天的统治也引发了许多争议。她重用酷吏,导致社会动荡不安;晚年生活奢靡,养了张易之、张昌宗等男宠,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不满。神龙元年(705年),张柬之、崔玄暐等大臣发动神龙政变,诛杀张易之、张昌宗兄弟,逼迫武则天退位。唐中宗李显复位,恢复唐朝国号,武周政权结束。武则天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,她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打破传统,成为一代女皇,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第六章:韦后乱政与开元盛世
神龙政变后,唐中宗李显复位,然而这位二度登基的皇帝却生性懦弱。韦皇后野心勃勃,妄图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,她与女儿安乐公主勾结,在朝中广结党羽,干预朝政。武三思作为韦皇后的亲信,再度得势,他与韦后、安乐公主形成一股势力,打压张柬之等神龙政变的功臣,将朝政搅得乌烟瘴气。
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卖官鬻爵,公开标价出售官职,时人称这些通过钱财买官的人为斜封官。朝堂之上,官员任免混乱,贪污腐败之风盛行。安乐公主甚至向李显索要皇太女之位,妄图成为储君,李显虽未应允,但也未加斥责。此时的大唐,看似恢复李唐国号,实则暗流涌动,危机四伏。
景龙四年(710年),唐中宗李显突然驾崩,民间传闻是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合谋下毒。李显死后,韦皇后秘不发丧,迅速调集军队控制长安,准备效仿武则天称帝。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敏锐察觉到危机,他们联合禁军将领陈玄礼,于七月二十一日发动唐隆政变。李隆基率领禁军攻入宫中,斩杀韦皇后、安乐公主及其党羽,一举粉碎了韦后的称帝图谋。随后,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即位,是为唐睿宗,李隆基因功被立为太子。
唐睿宗李旦性格温和,面对复杂的朝政,常常犹豫不决。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的女儿,同样有着极强的政治野心,她与太子李隆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。太平公主在朝中广布眼线,多次试图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。先天元年(712年),李旦禅位于李隆基,自己退为太上皇,但朝廷大权仍有一部分掌握在太平公主手中。
先天二年(713年),李隆基决定先发制人,发动先天政变,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,彻底清除了政敌,掌握了全部朝政大权。李隆基即位后,是为唐玄宗,改元开元。他立志要重振大唐雄风,开启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。
唐玄宗重用姚崇、宋璟等贤相,整顿吏治。姚崇提出十事要说,包括禁止宦官干政、废除苛捐杂税、执法公平等建议,唐玄宗一一采纳。宋璟则注重选拔清廉正直的官员,严格考核制度,罢黜不合格的官员。在经济上,唐玄宗推行检田括户政策,清查隐瞒的土地和人口,增加国家税收;兴修水利,发展农业生产,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。
文化上,唐玄宗大力提倡文教,设立集贤院,广纳天下文人学士,整理典籍。他还精通音律,在宫中设立梨园,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乐师和舞者,后世尊其为梨园祖师。在军事上,唐玄宗改革兵制,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,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。
经过多年的努力,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,史称开元盛世。此时的大唐,疆域辽阔,万邦来朝。长安、洛阳等城市繁华至极,街道上车水马龙,商铺林立,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、使者、留学生汇聚于此。丝绸之路上,商队络绎不绝,大唐的丝绸、瓷器、茶叶远销中亚、欧洲;长安的西市中,胡商的驼队带来了香料、珠宝、葡萄酒,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,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开放与包容。
第七章:安史之乱,盛世崩塌
开元末年,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,唐玄宗逐渐开始懈怠。他沉溺于享乐,宠爱杨贵妃,将朝政大权逐渐交给李林甫、杨国忠等奸相。李林甫为相十九年,他妒贤嫉能,排斥异己,堵塞言路,被称为口有蜜,腹有剑。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他极力打压朝中正直的官员,使得朝廷风气日益败坏。
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凭借杨贵妃的关系,平步青云,最终升任宰相。他与李林甫争权夺利,在李林甫死后,独揽大权。杨国忠任人唯亲,贪污受贿,生活极其奢靡。他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,安禄山身兼范阳、平卢、河东三镇节度使,手握重兵,野心勃勃。杨国忠多次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有谋反之心,安禄山则以忧国之危、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,准备起兵叛乱。
天宝十四载(755年)十一月,安禄山在范阳(今北京)起兵反唐,率领十五万大军南下。由于唐朝多年来重外轻内,内地兵力空虚,安禄山的叛军一路势如破竹,很快就攻占了大片土地。安禄山叛军所到之处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百姓苦不堪言。
唐玄宗得知安禄山叛乱的消息后,起初并不相信,以为是谣言。当确信叛乱属实后,他仓促应战,派封常清、高仙芝等将领率军抵抗,但由于准备不足,节节败退。唐玄宗听信宦官谗言,斩杀封常清、高仙芝,又强令病中的哥舒翰出关迎敌。哥舒翰在灵宝之战中遭遇埋伏,全军覆没,潼关失守,长安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。
唐玄宗惊慌失措,带着杨贵妃、杨国忠等一行人逃往蜀中。行至马嵬坡(今陕西兴平西)时,禁军哗变,要求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。唐玄宗无奈之下,赐死杨贵妃,杨国忠也被乱军杀死。马嵬坡之变后,唐玄宗继续逃往成都,而他的儿子李亨则在灵武(今宁夏灵武)即位,是为唐肃宗,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。
唐肃宗即位后,任命郭子仪、李光弼等将领为帅,组织军队平叛。郭子仪率军收复河东、河北部分地区,李光弼在太原之战中以少胜多,大败史思明。同时,唐肃宗向回纥借兵,增强平叛力量。至德二载(757年),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,叛军内部陷入混乱。唐军趁机收复长安、洛阳。但叛军势力依然强大,史思明杀死安庆绪,继续与唐军对抗。
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,直到宝应二年(763年),在唐军和回纥军的联合打击下,史朝义(史思明之子)兵败自杀,安史之乱才最终平息。这场叛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,人口锐减,经济崩溃,社会动荡不安。曾经辉煌无比的开元盛世就此终结,唐朝从此由盛转衰,逐渐走向下坡路。
第八章: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