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绿文学

可绿文学>盛唐风华:从贞观长歌到乱世离歌 > 第一章(第1页)

第一章(第1页)

第一章:晋阳起兵,大唐开国

大业十三年(617年)的太原城,寒风裹挟着沙尘拍打着城墙。唐国公李渊站在晋阳宫城头,望着远处匆匆而过的流民队伍,眉头紧锁。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后,天下早已民怨沸腾,各地起义军如星火燎原,瓦岗寨李密、河北窦建德、江淮杜伏威等势力日益壮大。此时的李渊虽为太原留守,手握重兵,但面对风云变幻的局势,仍在观望。

李渊的次子李世民,年仅十八岁,却有着远超同龄人的胆识与谋略。他暗中结交刘文静、长孙无忌等豪杰,在晋阳城中广纳贤才。刘文静曾因与李密有姻亲关系入狱,李世民亲自前往探望,刘文静劝说道:天下大乱,非有汤、武、高、光之才,不能定也。李世民坚定回应:君言正合我意,我正欲与君共图大事。

此时,一个关键人物出现——裴寂。他与李渊是多年好友,任晋阳宫监。裴寂深知李渊的心思,设计在晋阳宫安排宫女侍奉李渊。事后,裴寂向李渊进言:二郎(李世民)阴养士马,欲举大事,正为今日。如今天下大乱,若守小节,难免一死;若顺民心,举义旗,必能成就大业。李渊大惊,但事已至此,加之李世民多次苦劝,终于下定决心。

大业十三年七月,李渊以废昏立明,拥立代王,匡复隋室为名,在晋阳起兵,率军三万南下。李世民被任命为右领军都督、敦煌公,与兄长李建成分别统领左右军。途中,李渊发布檄文,痛斥隋炀帝的暴政,得到沿途百姓的响应。当军队抵达霍邑(今山西霍州)时,遭遇隋将宋老生的顽强抵抗,又恰逢连日大雨,粮草运输困难,李渊甚至动了撤军的念头。

李世民坚决反对:今兵以义动,进战则克,退还则散。众散于前,敌乘于后,死亡无日。他连夜在李渊帐外痛哭,李渊终于醒悟。雨停后,李世民率骑兵直扑宋老生军阵,大喊:宋老生已被擒获!隋军大乱,宋老生在逃跑中被斩杀。霍邑之战的胜利,为李渊进军关中扫清了障碍。

同年十一月,李渊大军攻克长安,拥立代王杨侑为帝,自任大丞相,进封唐王。义宁二年(618年)五月,隋炀帝在江都被杀的消息传来,李渊逼迫杨侑禅位,正式称帝,国号唐,年号武德,定都长安。一个伟大的王朝,就此拉开了序幕。

第二章:玄武门之变,太宗登基

唐朝建立后,天下并未完全平定。太子李建成、秦王李世民、齐王李元吉各有势力,矛盾日益激化。李建成作为太子,得到了李渊的支持,身边聚集了魏征、王珪等谋士;李元吉则与李建成结盟,企图共同对抗李世民。而李世民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,先后平定薛仁杲、刘武周、窦建德、王世充等割据势力,麾下猛将如云,文臣如雨,秦叔宝、尉迟恭、房玄龄、杜如晦等皆为当世豪杰。

随着李世民的威望不断提高,李建成感到了巨大的威胁。他与李元吉多次设计陷害李世民。一次,李建成邀请李世民到府上饮酒,在酒中下毒,李世民喝后口吐鲜血,险些丧命。李渊得知后,只是责备李建成,并未严惩。李建成还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的谋士,房玄龄、杜如晦被李渊下令逐出秦王府。

局势愈发紧张,李世民的部下们纷纷劝他先发制人。长孙无忌、尉迟恭等人日夜进谏:大王若不早决,恐将大祸临头。李世民犹豫不决,他不愿背上弑兄杀弟的罪名。直到有一天,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在昆明池为李世民饯行时,派人将他杀死,消息被李世民的眼线得知。

武德九年六月初四(626年7月2日),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、尉迟恭、侯君集等九人,在玄武门设下伏兵。李建成和李元吉骑马入朝,行至临湖殿,察觉情况不对,立即调转马头。李世民拍马追赶,大声呼喊,李元吉张弓搭箭射向李世民,但因慌乱,连射三箭都未命中。李世民一箭将李建成射死,尉迟恭随后射杀了李元吉。

玄武门之变后,李世民派尉迟恭入宫宿卫,实为控制李渊。李渊见木已成舟,无奈之下,立李世民为太子,并下诏:自今以后军国事务,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,然后奏闻皇帝。两个月后,李渊传位于李世民,自己退为太上皇。李世民即位,是为唐太宗,次年改元贞观。

第三章:贞观之治,盛世初现

唐太宗即位后,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。国内经济凋敝,民生困苦;外部东突厥势力强大,时常侵扰边境。他深知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的道理,决心开创一个太平盛世。

在政治上,唐太宗广开言路,虚心纳谏。他重用魏征、房玄龄、杜如晦等贤能之士。魏征敢于直言,前后进谏多达二百多次。一次,唐太宗想去秦岭狩猎,车驾都已备好,却因担心魏征进谏而取消行程。魏征病逝后,唐太宗悲痛地说:夫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朕常保此三镜,以防己过。今魏征殂逝,遂亡一镜矣!

经济上,唐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,轻徭薄赋,鼓励垦荒。他下令修复水利工程,兴修了大量的水渠和水坝,促进了农业生产。贞观四年(630年),全国大丰收,斗米不过三四钱,百姓安居乐业,夜不闭户,道不拾遗。

军事上,唐太宗积极备战。贞观三年(629年),他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,率军十万攻打东突厥。李靖出奇制胜,率领三千骑兵夜袭定襄,东突厥颉利可汗以为唐军主力已至,仓皇逃跑。随后,李靖在阴山之战中彻底击败东突厥,生擒颉利可汗。东突厥的灭亡,震惊了周边各国,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。

在文化方面,唐太宗大力兴办学校,扩建国子监,吸引了周边各国的留学生前来学习。他组织编纂《五经正义》,统一儒家经典的解释,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。贞观年间,政治清明,经济繁荣,社会稳定,史称贞观之治,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第四章:永徽之治,承前启后

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,唐太宗李世民驾崩,太子李治即位,是为唐高宗。李治即位之初,继续执行唐太宗制定的各项政策,重用长孙无忌、褚遂良等顾命大臣,政局相对稳定。

在政治上,李治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,命长孙无忌等人修订《唐律疏议》。这部法典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、最完整的封建法典,对后世乃至周边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他还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,惩治贪污腐败,提拔有才能的官员。

经济上,李治继续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,鼓励农民开垦荒地,兴修水利。永徽年间,全国人口不断增加,耕地面积扩大,经济持续发展。他还重视商业贸易,长安、洛阳等城市成为了国际大都市,来自中亚、西亚、欧洲的商人络绎不绝,丝绸之路贸易繁荣。
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后宫斗争逐渐影响到朝政。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,为了打压萧淑妃,王皇后将在感业寺出家的武则天接入宫中。武则天入宫后,迅速获得李治的宠爱,她先是协助王皇后扳倒萧淑妃,随后又设计陷害王皇后。永徽六年(655年),李治不顾长孙无忌、褚遂良等大臣的反对,废王皇后,立武则天为皇后。

data-fanqie-type=pay_tag>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