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本来勋贵们所获得的俸禄已经定下了,并且这俸禄持续了整整十五年,这代表着这十五年以来他们已经习惯了每年领取这么多俸禄了,因此他们的日常花销和使用,也是按照这些俸禄来计算的,可皇爷爷若是突然削减俸禄的话,那么勋贵们势必会‘转嫁负担’!”
转嫁负担!
这四个字,让朱元璋脸色顿了顿。
“勋贵们为弥补禄米损失,从而加重对封地佃户的剥削,这样的话,很有可能会造成大量流民的出现,这些流民很多都是因勋贵盘剥所致。”
在朱允熥看来,这新的公侯岁俸制度,完完全全就是扯淡,是失败的制度。
朱元璋试图用岁禄制度既保证勋贵基本忠诚,又防止其坐大,却忽视了人性逐利本质,反而迫使勋贵寻求体制外资源。
更是缺乏弹性调整机制,因岁禄标准僵化,未随通货膨胀调整。洪武年间米价上涨三倍,实际购买力下降足足五成!
这么说吧。
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五年确定公侯岁禄,本质是通过经济手段重构权力格局的政治行为。
短期看来,确实是削弱了勋贵集团的经济基础,为朱允炆继位扫清障碍。
但长期来看,这一政策因却完全忽视了人性的需求,更是缺乏弹性调整、也没有配套监察部门,若是真的这么做了,恐怕会加剧统治集团内耗、催生系统性腐败!
“咱,还真的没有想过这么多隐患。。。”
朱元璋手指敲打着面前的桌案,陷入深思,没想到这新的‘岁禄制度’,竟有如此多的不足和隐患?
他怎么就没有看出来呢?
若是真的按照这么下去的话,那就是逼迫勋贵们贪污腐败啊。
“郁新,你们户部商讨出来这方案,没有察觉到如此多的隐患吗?”
朱元璋看向郁新询问道,户尚书郁新闻言立刻冷汗直冒,他们确实没有察觉到这么多的隐患啊。
朱允熥殿下所说的,尽皆是事实!
实际上,这件事情他们反复商讨一个多月,就是在察觉哪里有纰漏,亦或者是隐患,直到最终觉得此制度完美,他这位户部尚书这才拿来交给陛下的。
可谁能想到。
三皇孙朱允熥殿下,一眼就看出来了其中的诸多弊端和隐患了呢?
这个时候,轮到朱允炆说不出来话了,他面色依旧装作很平静,那瞳孔中却隐隐露出骇然之色,他这个三弟不是从小就不喜欢读书么?
怎么可能,懂这么多?
现在这么一对比,岂不是他不如朱允熥了?
现在该怎么办?
思索间,朱允炆忽然想到了一个办法。
既然你朱允熥认为此制度有隐患和纰漏的话,那你就是认为这新的公侯岁禄制度不能拿出来用咯?
而现在公侯的岁禄问题确实很严重,总不能不解决和处理吧?
你认为新的制度有问题,那你拿出来一个没有问题的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