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哎,那都是吓唬人的!"王福压低声音道,"我偷偷挖了一个尝尝,又甜又香,比红薯还好吃!"
这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。越来越多的村民偷偷来到王福的地里,看这神奇的作物。
又过了两个月,王福家的红薯迎来了丰收。当他把一筐筐硕大的红薯搬回家时,全村人都惊呆了。
"天啊,这么多!"
"这半亩地产了多少?"
"足有三百多斤呢!是普通粮食的三四倍啊!"
当晚,王福家难得地飘出了饭香。他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,吃着香甜的红薯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"爹,这红薯真好吃!"王福的小孙子咧着嘴笑道。
"是啊,"王福老泪纵横,"咱家这辈子,第一次不用担心挨饿了!"
这一幕,在大明各地不断上演。虽然阻力重重,但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开明官员的辖区,红薯、土豆等新作物开始显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和产量优势。
京城,皇宫。
"陛下,这是河北保定府送来的奏报,说是当地试种的红薯大获丰收,亩产竟达八百斤!"徐光祚兴奋地将奏折呈给崇祯。
崇祯接过奏折,仔细阅读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:"好啊!这正是朕所期待的!"
"不仅是保定,"徐光祚继续道,"山东、河南等地也有类似的好消息传来。虽然阻力不小,但成效已经开始显现。"
"那些反对的声音呢?"崇祯问道。
徐光祚叹了口气:"还是不少。有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,有的士绅地主暗中作梗,甚至还有人散布谣言说吃红薯会得怪病,是夷狄之食,有伤风化。"
"哼,这些守旧之徒!"崇祯冷哼一声,"朕倒要看看,等红薯、土豆的好处真正显现出来,他们还如何反对!"
"陛下,老臣有个建议。"徐光祚思索片刻道,"不如将这些成功案例编印成《劝农新报》,广为宣传。同时,对积极推广的官员和农户予以重奖,以示鼓励。"
"好主意!"崇祯拍案赞同,"立即着手办理!"
几天后,第一期《劝农新报》出炉了。这份报纸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插图,详细介绍了红薯、土豆等新作物的种植方法、产量优势和食用价值。特别是那些成功案例,更是被重点突出。
"瞧瞧这个王福,"崇祯翻看着新鲜出炉的《劝农新报》,满意地点点头,"半亩薄地,全家人不愁吃喝,这才是朕想要的效果啊!"
"陛下,"徐光祚笑道,"老臣已经下令,将这《劝农新报》发往各地,尤其是灾情严重的地区。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百姓愿意尝试。"
"很好。"崇祯放下报纸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,"推广新作物,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的灾情,更是为了大明的长远未来。朕相信,只要坚持下去,必定会成功!"
系统提示音在他脑海中响起:【民心值+5】
崇祯心中一喜。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进步,但却证明了他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。只要继续坚持,民心值一定会持续增长。
"对了,"崇祯突然想起什么,"那个劝农使者张守诚,朕要重赏他!正是这样敢于冲锋陷阵的官员,才能真正推动改革向前!"
"遵旨!"徐光祚恭敬地应道,"老臣这就去安排。"
崇祯站起身,走到窗前,望着远处的田野。他知道,改变一个国家的农业结构绝非易事,但只要有像王福、张守诚这样的人存在,希望就永远不会熄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