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祯仔细查看。"很好。种源问题解决了吗?"
"臣已派人前往福建、广东搜集。初步消息,福建漳州有不少甘薯种植,广东也有少量。"
崇祯点头。"速度要快。春耕在即,错过时机就要等一年。"
"臣明白。"徐光祚犹豫道。"只是地方官员未必配合。"
崇祯冷笑。"谁敢不配合?告诉他们,这是朕的旨意!若有阻挠,以抗旨论处!"
"臣遵命。"
崇祯又问:"技术问题如何解决?"
徐光祚道:"臣计划从两方面入手。一是搜集现有种植经验,二是自行试验改良。"
"臣已命人翻译了几本西洋农书,其中有关于马铃薯的种植方法。"
崇祯惊讶。"西洋农书?你竟有这等见识?"
徐光祚微微一笑。"臣虽不才,但对实学颇有兴趣。这些年,臣收集了不少西洋书籍,其中就有农学着作。"
崇祯大喜。"好!朕就欣赏你这种实干精神!"
他沉思片刻。"徐爱卿,你认为,这两种作物何时能大规模推广?"
徐光祚坦言:"若一切顺利,今年秋季可小规模收获。明年春季可在京畿地区推广。三年内,可推广至全国。"
"三年"崇祯喃喃自语。"时间不短,但值得等待。"
他忽然问道:"徐爱卿,你可知道棉花?"
徐光祚一愣。"棉花?自然知道。"
"大明的棉花种植情况如何?"
"主要在江南地区。近年来,河北、山东也有种植。"
崇祯点头。"棉花也是要大力推广的作物。解决了吃的问题,还要解决穿的问题。"
徐光祚恍然大悟。"陛下高瞻远瞩!"
"此事暂且放一放。"崇祯道。"先把甘薯和马铃薯的事办好。"
"臣遵旨。"
送走徐光祚后,崇祯独自在御花园散步。
方正化跟在身后。"陛下,您今日气色好多了。"
崇祯微微一笑。"是啊,有了希望,心情自然好。"
"陛下是说那番薯土豆?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