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默片刻,还是闷声答道:“1956年,第一批援华专家。”
“那时候的设备,也是基洛夫厂产的?”
刘东继续问道。
“当然!”老赵语气里带着骄傲:“那批机床,精度比现在的高多了!”
刘东点点头,忽然话锋一转:“那您觉得,苏联专家教您的东西里,最重要的是什么?”
老赵被问住了,皱眉思索。
刘东不等他回答,继续道:“我猜,应该是因地制宜四个字。”
老赵猛地抬头,眼神锐利:“你什么意思?”
刘东吐出一口烟,目光平静:“1956年,苏联专家教您调整车床导轨时,是不是特意强调过湿度补偿?因为魔都的天气和苏联那边不一样。”
老赵瞳孔一缩,这话戳中了他的记忆。
当年那位叫伊万诺夫的专家,确实反复提醒过他们要注意黄梅天的湿气对铸铁的影响。
见老人神色松动,刘东趁热打铁:“赵师傅,您反对我改设备,是怕我瞎搞,毁了厂里的宝贝,这我理解。”
他顿了顿,声音压低:“但您有没有想过,郑厂长为什么突然对这事这么上心?”
老赵脸色一变:“你少挑拨离间!”
刘东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维修单,递过去:“这是上个月的设备检修记录,您看看。”
老赵狐疑地接过,扫了几眼,突然瞪大眼睛:“这。。。。。。这不对!这台铣床明明是我亲自修的,怎么记录上写的故障原因完全不一样?”
刘东冷笑:“因为有人故意篡改数据,好让厂里继续进口苏联配件,你想一想,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?”
“是什么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