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看似不起眼的驱蛇灰,实则暗藏玄机,或许在关键时刻,能成为抵御外敌或传递信号的关键物品。
-
罗五湖负责重建开德府的糖网集散全国。
他所新雇的所有匠人,都必须有起义军的保书。
这不仅是对匠人的一种筛选和信任保障,更是将开德府的糖业与起义军的力量紧密联系在一起,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。
余下的四斗糖利,分别分给柳氏钱庄、陈氏宗族、厢军匠户联会及沧州孤儿营。
各自信物分别为铜算盘、族徽铁牌、军械残片与糖人木模。
这些信物不仅是领取糖利的凭证,更是各个势力之间相互识别和联系的标志,让整个利益分配体系更加稳固和有序。
宴罢,众人纷纷散去。陈太初独独留下王大郎,神色凝重地说道:“明日你启程去小山港,带着这个。”
他递出半块虎符,缺口处呈齿轮状,“港西第三座盐仓下埋着水密舱,舱内三百匠人只听齿轮符令调遣。”
这半块虎符,仿佛是开启一股神秘力量的钥匙,赋予了王大郎特殊的权力,也让他肩负起更重大的责任。
河风轻轻穿堂而过,悬挂着的《清明上河图》摹本忽然卷起一角,露出背后绘制的海防图。
那是陈太初用糖水勾勒出的琉球轮廓,尚未干透的糖晶在烛火下闪烁着微光。
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,陈太初精心谋划,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布局,构建起了一个庞大而隐秘的体系,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,将各方利益与力量紧密交织在一起,试图在朝廷的重压与各方势力的角逐中,为自己和支持他的势力争取到一席之地。
开德府的王家糖坊,作为糖业的重要据点,在陈太初的安排下,发生了重大的转变。
三十六口糖锅全部迁移至清河支流水坝之下,王大郎与沿岸十六村达成了“糖铁之盟”。这一盟约,巧妙地将糖坊的利益与周边村落紧密相连。
各村派出壮丁轮流守护水坝,而糖坊则以免费修缮筒车、提供炒糖渣肥田作为回报。
如此一来,既保障了水坝的安全,又为村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支持,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。
大名府军器坊表面上已还朝廷,但实际上,核心工匠们早已转入开德府陈氏宗祠的地窖之中。
这里,成为了兵工制造的秘密基地。
王铁匠长子执掌《天工卷》,专注于火铳击发装置的研究与改进;
柳氏族人掌管《地铸录》,负责硝石提纯与齿轮铸造等关键环节;
陈氏本家则保留《人和册》,详细记录着各地零件组装之法。
三家分工明确,相互协作,却又相互制约。
每月初七,他们会在清河县学的密室中对账,只有三方都在场,才能复产军械。
这种严密的组织和制约机制,确保了兵工制造的保密性和稳定性,即使某一方出现问题,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整个兵工体系的崩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