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绿文学

可绿文学>洛阳风华录 > 第一章(第3页)

第一章(第3页)

第十一章:天宝危局

唐玄宗天宝十四年,洛阳城沉浸在歌舞升平的假象中。此时的洛阳文博馆已传至第五代阁主周承钧手中,馆内珍藏着经过数代人精心修复的《洛神赋图》摹本与北魏文物。然而,安禄山叛乱的消息如惊雷般打破了平静,文博馆的气氛也随之紧张起来。

周承钧召集馆内骨干弟子,展开紧急会议。弟子陈墨白面色凝重道:师父,安禄山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,听闻他手下有个神秘组织血煞堂,专司抢夺各地珍宝,以充军饷。文博馆恐成其目标。话音刚落,馆外突然传来马蹄声,数十名胡装骑士在文博馆外徘徊,虎视眈眈。

为保护文物,周承钧决定将核心藏品转移至嵩山深处的古寺。正当众人紧张打包时,一名神秘女子悄然现身。她自称云舒,是天机阁在洛阳的眼线,带来一则惊人消息:安禄山帐下的谋士严庄,觊觎《洛神赋图》中暗藏的北魏行军图,妄图借此掌握河洛地形,攻陷洛阳。

转移途中,文博馆众人遭遇血煞堂伏击。血煞堂的杀手擅长使用淬毒暗器,双方在伊阙峡谷展开激烈交锋。周承钧为掩护弟子,肩部中箭,血染长衫。关键时刻,云舒甩出天机阁秘制的烟雾弹,众人趁乱突围,却发现装有《洛神赋图》摹本的木箱不翼而飞。

第十二章:古墓迷踪

丢失文物的周承钧心急如焚,四处打探线索。在洛阳南市的一间酒肆里,他偶然听闻血煞堂的人频繁出入邙山。联想到北魏时期的古墓多集中于此,周承钧猜测严庄可能将文物藏于某处隐秘地宫。

周承钧与陈墨白、云舒夜探邙山,在一座荒废的北魏墓前,发现了新鲜的脚印和血迹。墓门紧闭,门上刻着复杂的星象图。云舒取出天机阁的寻龙盘,经过一番推演,墓门缓缓开启。墓道内机关重重,先是触发了悬在头顶的青铜弩机,千箭齐发;紧接着脚下石板翻转,露出布满尖刺的陷阱。

深处的主墓室中,《洛神赋图》摹本被放置在石台上,四周却站着数位血煞堂高手。严庄从阴影中走出,抚掌笑道:周阁主,这《洛神赋图》中的行军图,正是我军破洛阳的关键。识相的话,就将北魏传国玉玺的下落一并说出!

双方激战正酣时,墓室顶部突然传来震动声。原来,安禄山的军队为寻找财宝,正在大规模挖掘邙山古墓,意外触动了墓室的承重结构。一时间,碎石纷飞,墓室即将坍塌。严庄见势不妙,夺过画轴欲逃,却被陈墨白飞掷的青铜砚台击中后脑,画轴重新落入周承钧手中。

第十三章:烽火护宝

洛阳城破后,文博馆被叛军焚毁,周承钧带着幸存弟子和文物辗转至襄阳。在这里,他们遇到了同样在保护文物的杜甫。杜甫听闻文博馆的遭遇后,挥笔写下《护宝行》:神都文物千年藏,烽火乱世几存亡。志士丹心昭日月,愿化尘泥护墨香。

为躲避叛军搜查,周承钧将文物伪装成普通货物,沿着长江向西南转移。途中,他们多次遭遇血煞堂残余势力的追杀。在三峡险峻的江面上,血煞堂的快船穷追不舍,周承钧命弟子将装有赝品的木箱抛入江中,引开敌人。

抵达成都后,周承钧在杜甫草堂附近寻得一处隐秘宅院,将文物妥善安置。他与当地文人合作,开设临时学堂,向民众讲述洛阳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,激发大家的护宝意识。云舒则利用天机阁的情报网,密切关注叛军动向。

第十四章:中兴护脉

安史之乱平定后,周承钧带着文物重返洛阳。此时的神都满目疮痍,文博馆旧址只剩断壁残垣。但周承钧并未气馁,他向朝廷上书,恳请重建文博馆。唐德宗被其精神感动,下旨拨款相助,并赐名守文阁,意为守护文化文脉。

守文阁重建期间,周承钧发现《洛神赋图》摹本在颠沛流离中受损严重。他邀请全国顶尖的书画修复师齐聚洛阳,共同研究修复方案。经过三年时间,众人采用揭裱古法与创新技艺结合的方式,让画中洛神的衣袂重新焕发生机。

守文阁落成之日,不仅陈列着修复后的《洛神赋图》,还展出了周承钧在逃亡途中收集的各地文物。阁内专门设立护宝英烈堂,纪念在战乱中为保护文物牺牲的弟子和友人。唐德宗亲临典礼,感慨道:有此阁在,大唐文脉不绝。

第十五章:千秋长卷

时光飞逝,守文阁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数朝更迭,始终屹立在洛水之畔。宋代,它成为文人研究金石学的重要场所;元代,郭守敬在此参考北魏天文仪器,改良了浑天仪;明代,唐伯虎曾在此临摹《洛神赋图》,留下珍贵手稿;清代,乾隆皇帝南巡时,特命人在此绘制《洛阳胜景图》。

近代,洛阳遭遇战火,守文阁再次面临危机。第十三代阁主赵墨轩带领众人,将文物分装成百余个木箱,沿着陇海铁路向西转移。在火车遭遇日军轰炸时,赵墨轩用身体护住装有《洛神赋图》的木箱,背部被弹片击中,鲜血浸透了画轴外的锦缎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守文阁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经过全面修缮,以崭新的面貌向公众开放。如今,守文阁已发展成现代化的博物馆,运用VR技术让参观者走进《洛神赋图》的仙境,通过3D打印复原北魏时期的珍贵文物。

每年牡丹文化节期间,守文阁都会举办洛阳文物故事展。讲解员站在修复如初的《洛神赋图》前,向游客娓娓道来跨越千年的守护故事:从武周时期的明玥护宝,到安史之乱的烽火传承,再到当代的科技守护。而守文阁的匾额下,始终悬挂着杜甫的《护宝行》,那遒劲的字迹,仿佛在诉说着:文明的传承,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,守护的信念,将永远照亮历史的长河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